春日,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的农民剧场书香氤氲?!敖磬卜芙?书香绽芳华”2025年度蒋巷村家庭读书活动推进会在此举行。
16户“阅读之星”家庭代表接过鲜红的荣誉证书,掌声与墨香共鸣,交织成乡村振兴的动人旋律。这个曾经“十年九涝”的贫困村,正走出一条“农业起家、工业发家、旅游旺家、生态美家、文化传家”的强村富民之路。
“阅读,让蒋巷更有力量!进入新时代,我们更要将全民阅读推向深入,以新的理念和丰富的形式引领村民群众主动参与到阅读学习中,讲好蒋巷故事,传播好蒋巷声音?!苯锎宓澄榧?、村委会主任蒋玉英的话语掷地有声。
自2000年至今,蒋巷村读书会走过25个春秋,将“读书改变命运”镌刻进发展基因。如今的蒋巷村,早已成为《庄子》中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”的当代注脚。
手中有书 蒋巷村越变越好
蒋巷村村史馆有一面特殊的墙,放置着上万册书籍和3000多本读书笔记。
随手一翻,笔记里写着读书感悟,抄录好词好句,记录日常生活,还有对美丽乡村的建议。指尖拂过密密匝匝的字迹,时光倒流回千禧年。
“思想是灵魂,学习是根本?!笨醋乓丫哑兜慕锎澹比谓锎宓澄榧浅5率⒐顾甲鸥甏蟮睦锻迹骸安唤鲆媒锶说那钠鹄?,更要让他们的脑袋富起来?!?/p>
2000年8月,村委会门前的老槐树下,村民们排起长队领取笔记本,300多个书橱送进村民家中,农家书屋、村史馆等阵地陆续开建?!八谋ㄒ豢薄⒕∈榧辛魈实奈淖?,在田间地头架起座座精神桥梁。
一股读书强村的劲风吹进蒋巷村,嬗变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。
书里自有“致富经”——
“看了农业类的书后,我知道了肥料什么时候下,虫子什么时候除,现在科学和经验双管齐下,收成越来越好。”种粮大户丁时云坐在自动化农机上,面前是“稻鳝共育”的新农田。
25年间,蒋巷村将知识变现,培育知识型职业农民、开展农技交流会,人均年收入从8500元跃升至68000元,激增的数字背后是折角的书页和工整的笔记。
文化滋养“好村景”——
村民蒋振华清晰记得,2010年在笔记中向村里提出:“房子前后都是绿化带影响汽车进出,能否对绿化带进行合理化改造。”没多久,村里便将部分房屋后的绿化带恢复成道路。
如今的蒋巷村,每处新景都是“众创”结晶,村民笔记里的“金点子”正化作宽敞的村道、美丽的游园、亮堂的书屋,在蒋巷的肌理中生长。
读书读出“文明风”——
在蒋巷村不仅有“仓廪实衣食足”的物质生活,更有“知礼节知荣辱”的乡风文明。2008年,蒋巷村村民集思广益,出台《村规民约18条》,大家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。多年来,村里丰富多彩的文明创建活动,都得到村民热烈响应。
如今的蒋巷村在读书笔记收取率达到100%的同时,也实现了全村“文明户”创建全覆盖,更荣膺“全国文明村”称号。
25年,纸张与墨迹堆叠,书卷气浸润阡陌,蒋巷村也完成了从“精神粮仓”到“发展密钥”的进阶。
脚下有路 蒋巷人越走越宽
“蒋书记,今年读书会是什么时候?我一定要来参加的!”读书会当天,戴永林早早起床,从上海赶回蒋巷村,如期赴约。
“从2000年开始,每年村里的读书会我都参加,而且我每年都拿奖。”62岁的戴永林满脸自豪,他是这场跨越25年的文化接力中坚定的参与者、见证者,更是“知识改变命运”的受益者。
“我就是通过读书从蒋巷村走出去的?!弊越锎迨捉於潦榛崞?,戴永林便是最积极的拥护者。认真看书,努力学习是他的人生常态。
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。因业务扩展,上海一家国企向蒋巷村伸出“橄榄枝”。凭借长期积累的渊博知识和不凡谈吐,戴永林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,被聘为质量工程师。
从小乡村到大城市,空间上的跨越并未改变他对学习的执着与热爱,依旧保持着源自乡土的纯朴与对知识的渴求。退休后,技术过硬的戴永林被公司返聘,继续在热爱的岗位发光发热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“活到老,学到老”的真谛。
像戴永林一样,从蒋巷村飞出的“金凤凰”不在少数。
“思想的路不通,脚下的路也走不好,必须大力提倡读书。20多年前,我们读书会的一等奖就是21英寸大彩电,考上大学就奖励5000块钱?!痹诔5率⒌难朴障拢嚼丛蕉嗝娉仆恋呐┟袷峙跏榫?,一批一批渴求知识的学子挑灯夜读。从书本中汲取的智慧与力量,让蒋巷人羽翼渐丰,启航各自的人生旅程。
小学教师蒋振华带动家人、学生一起读书学习,年年获得村民读书活动表彰一等奖,还被授予“苏州市学习之星”;养猪专业户孙启华每年花在读书和培训上的费用达上千元,他的科学养猪技术突飞猛进,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,经济效益十分可观;基层工作者蒋怡婷平日贴心服务群众,与村民交流互促,工作之余还在努力自考专升本,提升自我……
在蒋巷村,知识不再是“水中月”“镜中花”,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必需品。数以万册的书籍,密密麻麻的笔记,为蒋巷人铺就一条通往光明未来的康庄大道。
心中有光 蒋巷情越系越紧
“水磨腔里听乡音,扁担精神永流传。阿拉蒋巷新故事,还看今朝写华章!”
大幕一拉,音乐响起,铿锵的唱词里,回忆起蒋巷村曾经“十年九涝一旱荒、树皮草根拌青糠”的艰苦岁月,重现了“一根扁担两只筐、战天斗地慨而慷”的创业史诗,映照着“党员干部带头上、村民齐心奔小康”的赤子丹心……蒋巷村的故事徐徐展开。
台上演出的是由蒋巷村村民蒯春英牵头组建的常盛沪剧团,现有演职人员近40人。成立6年多来,常盛沪剧团共排练了20多个经典折子戏和8个大戏。其中原创节目《常德盛》已在常熟、昆山、太仓、上海等地巡回演出200多场。
这个民间剧团,是蒋巷村文艺觉醒的生动缩影。物质与精神双轮驱动,蒋巷人的农闲时光正被诗意重构:广场舞的乐声里,欢笑声接连不断;场场读书沙龙里,村民们畅所欲言;多彩文艺活动里,心与心贴得更紧。
“读书学习活动让我们思想文化素质提高了,邻里关系更加亲近和睦?!贝迕窠菝魉?。
文化春雨润物无声,却让精神的原野长出参天大树。25年的读书,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,更催生出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。
“我在网上学习的时候,偶然看到贵州有很多孩子读不上书,我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。贫困不应成为想读书、求知识的障碍,那个时候我就决定帮助他们,也把我们蒋巷的读书精神传递出去,我觉得很有意义?!币荒钇?,持续12年。村民沈彩红尽自己所能资助贵州思南县大坝场中学的姐弟俩,直到姐姐朴芳找到高中外语教师工作、弟弟朴园去清华大学读博为止。
一笔笔汇款浸润着“我为人人,人人不必为我”的蒋巷温度?!跋衷谖液托矶嘟锎宓拇迕穸蓟乖诩岢志枳手В颐窍M嗟暮⒆幽芏辽鲜?,读好书,勇敢追梦?!鄙虿屎焖怠?/p>
“明年再有新生者,十丈龙孙绕凤池?!苯锎迳暗木坌牧掷铮易怕男脑概?,一句句写着村民对蒋巷村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。
这股绵延了25年的文化薪火,在代代相传中永生不灭,在新一年的春风里越烧越旺。(记者 陈洁 施含韵)